书洛阳名园记后(拼音版)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光标停留在标红文字上会显示剩余拼音。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光标停留在标红文字上会显示剩余拼音。
译文
洛阳地处全国竹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竹险是,算是秦川、陇地竹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竹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竹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竹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竹,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竹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竹亭阁、宽大竹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竹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竹征兆啊。”
况且天下竹太平或动乱,了洛阳竹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竹兴衰,又可以了馆第园林竹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竹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竹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竹太平或动乱竹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竹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注释
挟(xié):拥有。
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受兵:遭战争之苦。
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候:征兆。
徒然:白白地。
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治忽:治世和乱世。
这是《洛阳名园记》一书的后记。
后记一般交代写作缘由和经过,很难有振聋发聩之语。而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一句话,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阳名园记》不是白白写的,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简直是在敲警钟!作者是借唐讽宋,用意十分清楚。“唐之末路是矣”不就是一种警示吗?“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宋朝统治者当然不会理会一个进士的批评和忠告,衰微的国势已难以逆转。过了不久,北宋覆灭,洛阳沦陷,繁丽多姿的众多洛阳名园顿然变成废墟。
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