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宋代〕

    (一○○八~一○八四),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

    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洲。

    至和元年(一○五四),召为殿中侍御史。

    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

    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

    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进河北都转运使。

    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

    神宗立,以知谏院召还,秋,擢参知政事。

    熙宁三年(一○七○),因反对青苗法去位。

    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

    元丰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

    退居于衢。

    七年卒,年七十七。

    谥清献。

    有《清献集》十卷。

    事见《东坡集》卷三八《赵清献公抃爱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赵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十卷,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陈仁玉刻元明递修十六卷本(其中诗七卷,简称陈本,书藏北京图书馆)、明成化七年阎铎刊本(简称阎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嘉靖四十一年杨准序汪旦刊本(简称杨本,藏华东师大图书馆)、一九二二年赵氏仿宋重刊本(简称赵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蔡襄

    蔡襄〔宋代〕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朱敦儒

    朱敦儒〔宋代〕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王禹偁

    王禹偁〔宋代〕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王洋〔宋代〕

    (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

    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

    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为秘书省正字。

    历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

    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

    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

    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辟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

    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五)。

    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

    其子易祖收辑遗文为《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为之序,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四卷。

    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为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虞俦〔宋代〕

    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

    初为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历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

    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为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为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为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

    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

    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

    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

    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

    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六卷,其中诗四卷。

    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喻良能〔宋代〕

    能,字叔奇,号香山,义乌(今属浙江)人。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补广德尉。

    历鄱阳丞、星源令,通判绍兴府。

    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为建宁府学官。

    累官国子主簿,工部郎中、太常丞。

    出知处州,寻奉祠,以朝请大夫致仕。

    有《香山集》、《忠义传》等,均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香山集》十六卷。

    事见《敬乡集》卷一○、《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七九《香山集》跋及本集有关诗篇。

    喻良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香山集》为底本。

    校以《永乐大典》残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许景衡〔宋代〕

    衡(一○七二~一一二八),字少伊,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早年纵学程颐,哲宗元祐九年(一○九四)进士。

    徽宗大观中为敕令所删定官。

    久之,除通判大名府,未行,改逮判福州。

    后奉祠馆。

    宣和二年(一一二○),除殿中侍史。

    以忤王黼去官。

    钦宗嗣位,以左正言召,避亲嫌改太常少卿,兼太子论德,旋试中书舍人。

    以为李光等辨白,罢与宫祠。

    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

    为黄潜善等排沮,罢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至京口,得暍疾卒,年五十七。

    谥忠简。

    有《横塘集》三十卷,已佚。

    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横塘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

    事见《斐然集》卷二六《许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六三有传。

     许景衡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横塘集》为底本,校以瑞安孙氏《永嘉丛书》所收《横塘集》(简称永嘉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刘子翚

    刘子翚〔宋代〕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吕端

    吕端〔宋代〕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吕端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上进。 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