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纳凉联句递啸取遥风,微微近秋朔。 金柔气尚低,火老候愈浊。 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 闪红惊蚴虬,凝赤耸山岳。 目林恐焚烧,耳井忆瀺灂。 仰惧失交泰,非时结冰雹。 化邓渴且多,奔河诚已悫。 暍道者谁子,叩商者何乐。 洗矣得滂沱,感然鸣𬸚𬸦。 嘉愿苟未从,前心空缅邈。 清砌千回坐,冷环再三握。 烦怀却星星,高意还卓卓。 龙沈剧煮鳞,牛喘甚焚角。 蝉烦鸣转喝,乌噪饥不啄。 昼蝇食案繁,宵蚋肌血渥。 单𫄨厌已褫,长䈉倦还捉。 幸兹得佳朋,于此荫华桷。 青荧文簟施,淡澉甘瓜濯。 大壁旷凝净,古画奇驳荦。 凄如羾寒门,皓若攒玉璞。 埽宽延鲜飙,汲冷渍香穱。 篚实摘林珍,盘殽馈禽㲉。 空堂喜淹留,贫馔羞龌龊。 殷勤相劝勉,左右加砻斲。 贾勇发霜硎,争前曜冰槊。 微然草根响,先被诗情觉。 感衰悲旧改,工异逞新貌。 谁言摈朋老,犹自将心学。 危檐不敢凭,朽机惧倾扑。 青云路难近,黄鹤足仍鋜。 未能饮渊泉,立滞叫芳药。 与子昔睽离,嗟余苦屯剥。 直道败邪径,拙谋伤巧诼。 炎湖度氛氲,热石行荦硞。 痟肌夏尤甚,疟渴秋更数。 君颜不可觌,君手无由搦。 今来沐新恩,庶见返鸿朴。 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 危行无低徊,正言免咿喔。 车马获同驱,酒醪欣共欶。 惟忧弃菅蒯,敢望侍帷幄。 此志且何如,希君为追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