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筠〔宋代〕

    (九七一~一○三一),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

    授馆陶尉。

    五年,入为大理评事、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

    景德元年(一○○四),为大名府观察判官。

    与修《册府元龟》,书成,转左正言、直史馆。

    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迁右司谏、知制诰(同上书卷八三),加史馆修撰。

    出知邓州,徙陈州。

    还,知贡举,迁尚书兵部员外郎。

    天禧中为翰林学士。

    五年(一○二一),以右谏议大夫知庐州(同上书卷九七)。

    干兴元年(一○二二),迁给事中,复召为翰林学士。

    逾月,拜御史中丞(同上书卷九九)。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枢密直学士、礼部侍郎、知颍州(同上书卷一○二)。

    四年,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判都省(同上书卷一○五)。

    六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庐州。

    九年卒(同上书卷一○六),年六十一。

    谥文恭。

    有《册府应言集》十卷、《荣遇集》十二卷、《肥川集》四卷、《表奏》六卷、《刀笔集》二卷等(《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

    《宋史》卷三○五有传。

     刘筠诗,今存《肥川小集》一卷,见《两宋名贤小集》。

    又《西昆酬唱集》收诗七十二首,多不见于《肥川小集》。

    今录《西昆酬唱集》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宛珠堂本为底本,录《肥川小集》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以前者为主,凡有重出则删后者,二书异文酌出校记。

    又从《会稽掇英总集》、《古今岁时杂咏》、《天台续集》等辑得诗二十二首,合编为三卷。

    谢枋得

    谢枋得〔宋代〕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钱惟演〔宋代〕

    演(九六二~一○三四),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王俶之子。

    归宋,累迁左神武将军(《东都事略》卷二四本传、《隆平集》卷一二)。

    真宗咸平中召试学士院,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擢知制诰。

    给事中。

    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为翰林学士。

    天禧四年(一○二○)为枢密副使(《学士年表》、《隆平集》)。

    仁宗即位,为枢密使,俄罢知河阳。

    天圣三年(一○二五)加同平章事判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

    八年,判陈州,权江宁府。

    明道二年(一○三三)以泰宁军节度使判河南府(以上同上书卷一○九)。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全宋词》卷一)。

    谥思,改谥文僖。

    有《典懿集》、《枢庭拥旄》前后集、《伊川汉上集》等(《东都事略》、《隆平集》),皆佚。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钱惟演诗,见于《西昆酬唱集》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周桢、王图炜注本(简称清注本)、中华书局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简称王注本),编为卷一,另从《湘山野录》等书所录诗,编为卷二。

    杨无咎

    杨无咎〔宋代〕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周邦彦

    周邦彦〔宋代〕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高翥〔宋代〕

    (一一七○~一二四一),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

    幼习科举,应试不第弃去,以教授为业。

    因慕禽鸟信天缘习性,名其居处为信天巢,与诗友唱酬为乐。

    晚年居西湖,理宗淳祐元年卒,年七十二。

    有《菊涧集》二十卷,已佚。

    《南宋六十家小集》中收有《菊涧小集》一卷,《中兴群公吟稿》中收其诗二卷。

    清康熙时裔孙高士奇辑为《信天巢遗稿》。

    事见《信天巢遗稿》卷首高士奇序。

     高翥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菊涧小集》为底本,第二卷以顾氏读画斋刊《中兴群公吟稿》(剔除《菊涧小集》中已收诗)为底本。

    酌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信天巢遗稿》(简称四库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释师范〔宋代〕

    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

    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

    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

    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

    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

    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

    三年复还灵隠。

    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

    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

    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

    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

    淳祐九年卒。

    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曹彦约

    曹彦约〔宋代〕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叶梦得

    叶梦得〔宋代〕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周必大〔宋代〕

    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

    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

    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

    三十年,召为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合门事,奉祠。

    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

    六年,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

    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

    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七年,除参知政事。

    九年,除知枢密院事。

    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

    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未几,为韩侂胄指为伪学罪首。

    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

    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谥文忠。

    生平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

    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

    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甚伙,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

    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

    四库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

    编为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