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宋代〕

    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

    初添差绍兴府佥判,三十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寻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三十一年,迁著作佐郎、大宗正丞,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

    孝宗即位,除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改兼侍讲、侍御史。

    隆兴二年(一一六四),知饶州。

    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夔州。

    三年,知湖州。

    四年,知泉州。

    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七月卒,年六十。

    谥忠文。

    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议等五十四卷。

    事见本集附录《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王十朋诗,以明正统刘谦刊《梅溪先生文集》(即《四部丛刊》影印本)为底本,此本刊印粗陋,但后来各刊本均出此本。

    校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参校清雍正唐传鉎重编《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本(简称雍正本)和光绪重刊本(简称光绪本)。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邵雍

    邵雍〔宋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欧阳修

    欧阳修〔宋代〕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周紫芝〔宋代〕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张耒〔宋代〕

    (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

    为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

    元丰元年(一○七八),为寿安尉。

    七年,迁咸平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

    元祐末,擢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

    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

    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

    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

    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

    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

    五年,归淮阴。

    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

    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为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为底本。

    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杨杰〔宋代〕

    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军(州治今安徽无为)人。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

    神宗元丰中官太常博士。

    哲宗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

    卒年七十。

    著有文集二十余卷,《乐记》五卷,已佚。

    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知无为军赵士?编次其诗文为《无为集》十五卷,其有关释老二家诗文另编别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

    今别集已散失。

    《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杨杰诗,以宋赵士?无为军刻《无为集》(藏北京图书馆,其中诗五卷)为底本。

    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所收《无为子小集》(简称小集本),《宋百家诗存》所收《无为集》,及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民国李之鼎校《宋人集》本(简称李校)。

    《两宋名贤小集》中多有底本未收诗,今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项安世〔宋代〕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夏竦

    夏竦〔宋代〕

    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时期大臣,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节录自《永乐大典》)。

    释德洪〔宋代〕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司马光

    司马光〔宋代〕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