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作者
22 / 975页 - 朝代
王之望〔宋代〕
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
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调处州教授。
入为太学录,迁博士。
十八年,出知荆门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
提举荆湖南常平茶盐公事,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
三十年,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
三十二年,为川陕宣谕使(同上书卷一九八、二○○)。
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
隆兴初,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未几,权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俄兼直学士院。
二年(一一六四)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天台。
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
移知温州,寻复罢。
六年冬卒。
谥敏肃(《宋会要辑稿》)。
有《汉滨集》六十卷(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
《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王之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汉滨集》为底本,酌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黄裳〔宋代〕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廖行之〔宋代〕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杨冠卿〔宋代〕
杨冠卿(1138-?)南宋诗人,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举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以事罢。晚寓临安。闭门不出,与姜夔等相倡和。冠卿才华清俊,四六尤流丽浑雅,淳熙十四年(1187),编有《群公词选》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踬,久客诸侯间……时有所撄拂,则取酒独酌,浩歌数阕,怡然自适,似不觉天壤之大,穷通之为殊途也。”著有《客亭类稿》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客亭乐府》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李廌〔宋代〕
(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岩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为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
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
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
有《济南集》(一名《月岩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其中诗四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吕南公〔宋代〕
公(一○四七~一○八六,生卒年据《全宋词》小传),字次儒,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
神宗熙宁初,曾举进士不第,会以新经取士,遂罢举(《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以著书讲学为事。
《宋史》言熙宁中士方推崇马融、王肃、许慎之业,剽掠补拆临摹之艺大行,南公度不能逐时好,遂罢举。
《四库总目提要》已驳正其谬。
哲宗元祐初,获曾肇等人推荐,未及授官而卒,年四十。
其子吕郁收拾遗稿编成《灌园集》三十卷(符行中《灌园集》序),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二十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吕南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灌园集》为底本。
参校八千卷楼钞本(简称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及《永乐大典》残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程垓〔宋代〕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李新〔宋代〕
(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鼇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
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
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
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
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
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为茂州通判。
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
有《跨鼇集》五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
以上事迹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鼇集》为底本。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