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作者
29 / 975页 - 朝代
陈岩〔宋代〕
(?~一二九九),字清隠,号九华山人,青阳(今属安徽)人。
宋末屡举进士不第。
入元,为避征辟,汗漫江湖。
及老,归青阳,遍历九华之胜,至一处则作一诗,已佚。
元成宗大德三年卒。
武宗至大元年(一三○八)邑人方时发掇拾散佚为《九华诗集》。
事见本集卷首方时发序及小传。
陈岩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酌校清丁丙《宋人集丙编》(简称宋人集)。
邓忠臣〔宋代〕
臣,字慎思,一字谨思,长沙(今属湖南)人。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
元丰四年(一○八一)为开封府界提举司管勾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三)。
五年,为秘书省正字(《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六)。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权通判瀛州。
六年为秘书省注《晋书》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六四)。
绍圣间入元祐党籍,出知汝州,以宫祠罢归。
居玉池峰,号玉池先生。
徽宗崇宁、大观间卒(《沅湘诗》卷二○)。
有《玉池集》十二卷,已佚。
事见《宋诗拾遗》卷九、清范能濬辑补《范忠宣集补编·覆忠宣公谥议》按语。
邓忠臣诗,《同文馆唱和诗》十卷中收有与余干、张耒、晁补之等人唱和诗,今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收录,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一卷。
李流谦〔宋代〕
谦(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无变,号澹斋,德阳(今属四川)人。
良臣子。
高宗绍兴中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灵泉尉,秩满,调雅州教授。
虞允文宣抚蜀,招置幕下。
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出通判潼州府。
孝宗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
遗著由子廉矩编次为《澹斋集》八十九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八卷(其中诗八卷)。
事见本集附录其兄益谦所撰《行状》及子廉矩《跋澹斋集后》。
李流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斋集》为底本。
另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黄公度〔宋代〕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
潘大临〔宋代〕
临,字君孚(《浮沚集·雨中有怀》),一字邠老,黄州(今属湖北)人。
家贫未仕,苏轼、张耒谪黄州时,多有交往。
入江西诗派,与江西派诗人多有唱和。
徽宗大观间客死蕲春,年未五十。
有《柯山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已佚。
《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潘邠老小集》一卷。
事见《张右史文集》卷五一《潘大临文集序》。
?潘大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两宋名贤小集》为底本,另从《诗话总龟》、《苕溪渔隠丛话》等书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姚勉〔宋代〕
姚勉(1216~1262),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一,号蜚卿、飞卿,古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人。宋嘉定9年(1216)生,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号“雪坡”以志不忘。
廖刚〔宋代〕
廖刚(1070-1143),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顺昌谟武人。少时从学理学家杨时,成就了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一生亲历两朝荣辱兴衰,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他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对外力主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他刚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桧等奸邪沮气。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扬于千古,为世代所赞颂。
华镇〔宋代〕
(一○五一~?),字安仁,号云溪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高邮尉。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监温州永嘉盐场。
七年,为道州司法参军。
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海门。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知新安。
政和初知漳州,官终朝奉大夫。
有《云溪居士集》一百卷及《扬子法言训解》等,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云溪居士集》三十卷,其中诗十二卷。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附录其子初成进书表、行状,《宝庆会稽续志》卷五有传。
?华镇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邵二云及沈氏鸣野山房抄本(简称鸣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翰林本,藏北京图书馆)及《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