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作者
32 / 975页 - 朝代
释宝昙〔宋代〕
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
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
归蜀葬亲,住无为寺。
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
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
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
《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
集外诗附于卷末。
释原妙〔宋代〕
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号高峰,俗姓徐,吴江(今属江苏)人。
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
十六岁薙发,十七岁受具,十八岁习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净慈,立限学禅。
二十二岁请益断桥妙伦。
继扣雪岩祖钦,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
三年,由国清过雪窦,谒西江谋、希声叟、寓旦过。
及祖钦挂牌于道场,开法于天宁,皆随侍。
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临安龙须寺,苦行九年。
十年,迁湖州双髻庵。
帝昺祥兴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张公洞扁死关,不越户十五年。
成宗元贞元年卒,年五十八。
为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岩祖钦禅师法嗣。
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原妙诗,以辑自《语录》、《禅要》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次分编为二卷。
丘葵〔宋代〕
(一二四四~一三三三)(生年据本集《周礼补亡序》泰定甲子〔元年〕年八十一推定),字吉甫,自号钓矶,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
早崇朱熹之学,亲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最久。
宋亡,杜门不出,与谢翱、郑思肖有“闽中三君子”之称。
元泰定间御史马祖常荐,征聘不出。
卒年九十。
有《钓矶诗集》、《周礼补亡》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四一、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七有传。
丘葵诗,以清抄《丘钓矶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底本。
校以清道光二十六年汲古书屋刻《钓矶诗集》(简称汲本,藏南京图书馆,诗较底本有缺有多)。
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李光〔宋代〕
(一○七八~一一五九),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舆地纪胜》卷二四、一二五)越州上虞(今浙江虞东南)人。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
入为符宝郎,以言事贬监汀州酒税。
钦宗即位,擢右司谏,迁侍御史。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擢秘书少监。
三年,知宣州。
改知临安府。
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
二年,授淮西招抚使,改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寿春府,落职提举台州崇道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五二、五八)。
寻知湖州,历知平江府、台州、温州。
七年,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上书卷一一七)。
八年,拜参知政事。
九年,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同上书卷一二四、一三三)。
十一年,贬藤州安置;十四年,移琼州;二十年,移昌化军;二十五年秦桧死,内迁郴州;二十八年,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同上书卷一五二、一六一、一七○、一八○)。
二十九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同上书卷一八二)。
孝宗即位,赐谥庄简。
有前后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庄简集》十八卷。
《宋史》卷三六三有传。
李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庄简集》为底本,参校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本,藏北京图书馆)、《椒亭小集》简称小集》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向子諲〔宋代〕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朱翌〔宋代〕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张纲〔宋代〕
张纲(1083年—1166年),宋代词人,字彦正,号华阳老人,润州丹阳(今金坛薛埠)人。他为官44年,“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作为座右铭,天下人称其不负所言,被民众颂为“清官”典范。
张伯端〔宋代〕
端,字平叔,后改名用诚,号紫阳真人,天台(今属浙江)人。
少好学,游历四方。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应陆诜辟为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
传说曾遇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秘。
八年,著《悟真篇》八十一章(《悟真篇》自序)。
元丰中留偈而逝。
事见《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详说·张真人本末》。
《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有传。
张伯端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悟真篇》五卷本为底本。
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悟真篇注疏》(简称注疏本),《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简称拾遗),编为三卷。
沈与求〔宋代〕
求(一○八六~一一三七),字必先,德清(今属浙江)人。
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补归安尉,累迁通判明州。
高宗召对,除监察御史。
历兵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以议迁都事,出知台州。
召还,再除侍御史,迁御史中丞,移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
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未几奉祠。
绍兴四年(一一三四),起知镇江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召除参知政事。
五年,兼权知枢密院事。
七年,随高宗至建康,迁知枢密院事,卒,年五十二。
谥忠敏。
著有《龟谿集》十二卷。
《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沈与求诗,以《四部丛刊续编》明刊《沈忠敏公龟谿集》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