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宋代〕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张孝祥

    张孝祥〔宋代〕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秦观

    秦观〔宋代〕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曾巩

    曾巩〔宋代〕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晁补之

    晁补之〔宋代〕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岳珂〔宋代〕

    (一一八二~?),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汤阴(今属河南)人,侨居江州(今江西九江)。

    飞孙,霖子。

    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以荫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曾预开禧北征之役。

    因预知北征之弊,于战败后召为朝官,历司农寺主簿、光禄丞、太官令。

    嘉定十年(一二一七),由大农丞权知嘉兴府。

    十二年,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十四年,除军器监丞、淮南东路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并多次摄知镇江府。

    理宗绍定六年(一二三三),因元夕诗为门人韩正伦文致告讦,获罪罢官。

    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起为湖广总领。

    三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四年,复起为淮南江浙荆湖八路制置茶盐使、兼知太平州。

    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以言官劾横敛罢,居吴门。

    卒年六十余。

    珂好文学、喜书法,与刘过、辛弃疾等有交往。

    有《岳鄂王行实编年》二卷,《金佗粹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桯史》十五卷、《愧郯录》十五卷等传世。

    《玉楮集》八卷,系自编嘉熙二年至四年之诗,取《列子》刻玉为楮三年而成之意。

    另《棠湖诗稿》一卷,收《宫词》百首。

    又有《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其中保存有不少文献。

    事迹散见本人有关著作、并附见《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

     岳珂诗,《玉楮集》以明代珂十六世孙元声等收藏、周念祖等雠印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玉楮诗稿》(简称小集)、《宋诗抄·玉楮集抄》(简称诗抄);《棠湖诗稿》以汲古阁影宋抄本为底本,校以清《拜经楼丛书》本(简称拜经楼本);《宝真斋法书赞》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丛书集成》排印本(简称聚珍版),辑录时删落部分过于接近骈文之作。

    合编为十九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张镃〔宋代〕

    (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渡后居临安(今浙江杭州)。

    俊曾孙。

    以荫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

    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为司农少卿,因预杀韩侂胄密谋,为史弥远所忌,一再贬窜。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

    镃藉父祖遗荫,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构园林于南湖之滨。

    曾先后从杨万里、陆游学诗,并多倡和。

    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卷(其中诗九卷)。

    事见《诚斋集》卷八一《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二、一五、二○。

     张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及清乾隆鲍廷博校刻本(简称鲍校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卷。

    曾丰〔宋代〕

    (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

    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

    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

    十六年,知义宁县。

    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

    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

    享年近八十。

    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

    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

    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

    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魏了翁

    魏了翁〔宋代〕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