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作者
9 / 975页 - 朝代
薛季宣〔宋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喻良能〔宋代〕
能,字叔奇,号香山,义乌(今属浙江)人。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补广德尉。
历鄱阳丞、星源令,通判绍兴府。
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为建宁府学官。
累官国子主簿,工部郎中、太常丞。
出知处州,寻奉祠,以朝请大夫致仕。
有《香山集》、《忠义传》等,均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香山集》十六卷。
事见《敬乡集》卷一○、《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七九《香山集》跋及本集有关诗篇。
喻良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香山集》为底本。
校以《永乐大典》残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虞俦〔宋代〕
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
初为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历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
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为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为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为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
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
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
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
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
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六卷,其中诗四卷。
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蔡襄〔宋代〕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许景衡〔宋代〕
衡(一○七二~一一二八),字少伊,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早年纵学程颐,哲宗元祐九年(一○九四)进士。
徽宗大观中为敕令所删定官。
久之,除通判大名府,未行,改逮判福州。
后奉祠馆。
宣和二年(一一二○),除殿中侍史。
以忤王黼去官。
钦宗嗣位,以左正言召,避亲嫌改太常少卿,兼太子论德,旋试中书舍人。
以为李光等辨白,罢与宫祠。
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
为黄潜善等排沮,罢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至京口,得暍疾卒,年五十七。
谥忠简。
有《横塘集》三十卷,已佚。
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横塘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
事见《斐然集》卷二六《许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六三有传。
许景衡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横塘集》为底本,校以瑞安孙氏《永嘉丛书》所收《横塘集》(简称永嘉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朱淑真〔宋代〕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林逋〔宋代〕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苏颂〔宋代〕
(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
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
六年,出知颍州。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三司度支判官。
四年,出为淮南转运使。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
二年,因奏事不当免。
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
七年,授秘书监、知银台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
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
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
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
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八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
复知扬州。
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
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
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
《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为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
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
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为第十五卷。
李觏〔宋代〕
(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
曾举茂才异等不第,创建旴江书院(旴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学者称旴江先生。
仁宗皇祐初,由范仲淹等荐,试太学助教,后为直讲。
嘉祐中,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
四年卒,年五十一。
有《退居类稿》十二卷,《皇祐续稿》八卷。
明成化间南城左赞编为《旴江集》(亦作《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
事见《旴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讲年谱》,《宋史》卷四三二有傅。
李觏诗,以《四部业刊》影印明左赞编《旴江集》(其中诗三卷)为底本,校以明正德十年孙甫刻本(简称孙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又录得集外诗五首,编入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