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

    贾谊〔两汉〕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正觉〔宋代〕

    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

    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

    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

    初住泗州普照寺。

    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

    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

    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

    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

    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

    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

    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

    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曾子〔先秦〕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周兴嗣〔南北朝〕

    周兴嗣(469-537),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人。世居江南姑孰 。南朝大臣,史学家。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传诵千古。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王梵志〔唐代〕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

    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

    去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

    经三年,其瘿朽烂。

    德祖见之,乃剖(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

    德祖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语之。

    (二字作告)因名曰:「林木而生曰梵天。

    」后改曰梵志,[曰]:「王家育我,(我家长育)可姓王也。

    」梵志乃作诗示(讽)人,甚有义志(旨),盖菩萨示化也。

    (《太平广记》八二,参以《永乐大典》六八三八[王]字韵引《桂苑业谈·史遗》。

    )○《云谿友议》下《蜀僧喻》云:「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其开悟,别吟以王梵志诗。

    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

    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诗二首》,注云:「梵志体。

    」。

    高适

    高适〔唐代〕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梅尧臣

    梅尧臣〔宋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朱熹

    朱熹〔宋代〕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