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作者
2 / 34页 - 朝代
周作人〔近代〕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男,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黄兴〔近代〕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叶圣陶〔近代〕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陈三立〔近代〕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林朝崧〔近代〕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号痴仙,台湾彰化县雾峰乡人。林朝崧出身于武功之家,其父亲林利卿、族伯林文察、族兄林朝栋均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颇有战功的将领。林朝崧作为栎社的发起人和首任理事,在台湾地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全台诗界泰斗”。
沈尹默〔近代〕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沈尹默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梁启超〔近代〕
(1873--1929)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赵尊岳〔近代〕
赵尊岳(1898—1965),原名汝乐,字叔雍,斋名高梧轩、珍重阁,江苏武进人,词学家。赵凤昌之子,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历任《申报》经理秘书、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参议。抗战期间,投靠日本,历任汪伪政府要职。著有《明词汇刊》《珍重阁词集》《和小山词》《炎洲词》《填词丛话》等,其作品收录于《高梧轩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