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

    谢枋得〔宋代〕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苏过〔宋代〕

    (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轼第三子。

    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曾应礼部试,未第。

    绍圣元年(一○九四),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

    元符三年(一一○○),随父北归。

    轼卒后,依叔父辙居颍昌。

    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

    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监太原税。

    五年,知郾城。

    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

    有《斜川集》二十卷(此据《宋史》本传,他书著录均为十卷),已佚。

    清乾隆时人吴长元得旧钞残本,并从他书纂辑,厘为六卷,其中诗三卷。

    事见《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过诗,以《知不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武进赵氏刊本(简称赵本),清旧抄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卷。

    唐庚〔宋代〕

    (一○七一~一一二一),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调利州司法参军。

    历知阆中县、绵州(同上书卷七)。

    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四年(一一一○),除京畿路提举常平(《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一)。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

    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宋刻本《唐先生文集》卷六《黎民权厝铭》),复官承议郎,还京,提举上清太平宫。

    宣和三年归蜀,道卒,年五十一。

    庚诗文精密工致,有小东坡之称(《文献通志》卷二三七引李壁语)。

    卒后次年,其弟庾编遗文为集,卷数不详,已佚。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惠州州学主管郑康佐集当时流传的《寓公集》及闽本、蜀本诗文,编刻《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十卷(本集郑康佐跋),后世多种抄本、刻本均祖出此本。

    又有《唐子西文录》一卷。

    事见《眉山唐先生文集》卷首吕荣义撰《序》,《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唐庚诗,以宋刻《唐先生文集》二十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参校明嘉靖任佃刻《唐先生集》七卷(简称任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雍正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唐眉山集》二十四卷(简称汪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唐子西集》二十四卷(称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张道洽〔宋代〕

    洽(一二○五~一二六八),字泽民,号实斋,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

    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

    历广州司理参军,景定间为池州佥判,改襄阳府推官。

    五年卒,年六十四。

    有《实斋花诗》四卷(《千顷堂书目》),已佚。

    清吴允嘉抄《南宋群贤小集》中存《梅花诗》一卷。

    事见《桐江集》卷一《张泽民诗集序》、《瀛奎律髓》卷二○。

     张道洽诗,据《瀛奎律髓》卷二○及《宋百家诗存》等书所录,去其重复,合编为一卷。

    李冠〔宋代〕

    字世英,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举进士不第,得同三礼出身,调干宁主簿。

    有《东皋集》,已佚。

    事见《宋史新编》卷一七○。

    今录诗二首。

    陈渊〔宋代〕

    (?~一一四五),字知默,初名渐,字几叟(《宋元学案》卷三八),学者称默堂先生,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

    瓘从孙。

    早年师事杨时,时以女妻之。

    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以恩为吉州永丰簿。

    高宗建炎中摄永新令(本集卷一九《上都督张丞相书》)。

    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充枢密院计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

    《宋史》本传作五年,枢密院编修官)。

    七年,以事出监潭州南岳庙(本集卷一三《辞免举贤良状》)。

    李纲辟为江南西路制置司机宜文字。

    八年,召对,赐进士出身,除秘书丞(同上书卷一二一、《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八)。

    九年,除监察御史,迁右正言。

    十年,以忤秦桧,主管台州崇道观。

    十五年卒。

    遗著由婿沈度编刻《默堂集》二十二卷(《默堂集序》)。

    《宋史》卷三七六及《永乐大典》卷三一五○引《延平志》幷有传。

     陈渊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影宋钞本《默堂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八《默堂集》(简称小集)等。

    新辑集外诗附编卷末。

    韩元吉〔宋代〕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杜耒〔宋代〕

    (?~一二二七),字子野,号小山(《诗家鼎脔》卷上),南城(今属江西)人(《江西诗征》卷一九)。

    尝官主簿(《石屏诗集》卷二《拟岘台杜子野主簿寓居》)。

    后入山阳帅幕,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军乱。

    事见《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

    今录诗十九首。

    刘筠〔宋代〕

    (九七一~一○三一),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

    授馆陶尉。

    五年,入为大理评事、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

    景德元年(一○○四),为大名府观察判官。

    与修《册府元龟》,书成,转左正言、直史馆。

    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迁右司谏、知制诰(同上书卷八三),加史馆修撰。

    出知邓州,徙陈州。

    还,知贡举,迁尚书兵部员外郎。

    天禧中为翰林学士。

    五年(一○二一),以右谏议大夫知庐州(同上书卷九七)。

    干兴元年(一○二二),迁给事中,复召为翰林学士。

    逾月,拜御史中丞(同上书卷九九)。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枢密直学士、礼部侍郎、知颍州(同上书卷一○二)。

    四年,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判都省(同上书卷一○五)。

    六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庐州。

    九年卒(同上书卷一○六),年六十一。

    谥文恭。

    有《册府应言集》十卷、《荣遇集》十二卷、《肥川集》四卷、《表奏》六卷、《刀笔集》二卷等(《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

    《宋史》卷三○五有传。

     刘筠诗,今存《肥川小集》一卷,见《两宋名贤小集》。

    又《西昆酬唱集》收诗七十二首,多不见于《肥川小集》。

    今录《西昆酬唱集》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宛珠堂本为底本,录《肥川小集》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以前者为主,凡有重出则删后者,二书异文酌出校记。

    又从《会稽掇英总集》、《古今岁时杂咏》、《天台续集》等辑得诗二十二首,合编为三卷。

    赵葵

    赵葵〔宋代〕

    赵葵(1186年9月4日-1266年12月24日),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南宋抗金儒将、画家、诗人。咸淳二年逝于小孤山舟中,年八十一,追赠太傅,谥号“忠靖”。赵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他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贡献。赵葵工诗善画,尤善画墨梅。著有《行营杂录》、《信庵诗稿》等,并有《杜甫诗意图》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