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刘士端归括苍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忆昔高皇定华夏,海内遘屯龙战野。

    帏幄谋谟三数公,君家中丞最潇洒。

    舳舻十万捣虚来,帆樯蔽空声吼雷。

    从容决策扫强寇,手扶日月沧溟开。

    盗犯洪都突彭蠡,炮石星流湖水沸。

    御舟阁河诸将哗,神箭穿颅逆酋毙。

    是时中丞谋略精,指挥英杰江南平。

    掀髯抚掌谈世事,天子称善群臣惊。

    寰区混一定勋赏,铁券金符颁土壤。

    中丞独擅翊赞功,赐号每为诸伯长。

    青田宰木三十年。

    高皇仙驭亦宾天。

    国初故老尚谁在,几人事业图凌烟。

    忽见闻孙三叹息,秀目疏髯遗像逼。

    拟树丰碑墓道边,欲请天朝重褒锡。

    至尊含笑问近臣,先帝功臣今有孙。

    胡为拂衣入山去,旰食未敢忘君恩。

    海内只今无盗贼,幽州兴兵恼邦国。

    庙堂谋议岂无人,我怀中丞泪沾臆。

    呜呼志士古所稀,留侯武卿今是谁。

    九原招公倘可作,为解四海苍生危。

  • 勉学诗・其六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莫驱屋上乌,乌有反哺诚。

    莫烹池中雁,雁行如弟兄。

    流观飞走伦,转见天地情。

    人生处骨肉,胡不心自平。

    田家一聚散,草木为枯荣。

    我愿三春日,垂光照紫荆。

    同根而并蒂,蔼蔼共生成。

  • 羲之笼鹅图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内史清真江海情,每将高谊动朝廷。

    平生却被能书误,更为鹅群写道经。

  •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一日曾骑越与燕,鼓车随后意茫然。

    圉人何必相羁绊,亦未乘龙去上天。

  • 别母舅哭外舅郑公・其二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女甥携抱远相从,骨肉情深反负公。

    南郑江头三尺冢,夕阳衰草万山中。

  • 谢蜀王赐果十首・其十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新制蒲鞭赐理官,丁宁用法效刘宽。

    好生要使民无犯,示辱如宽也不难。

  •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其三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客路喜暄暖,初冬天始寒。

    近京风俗异,逆浪水程艰。

    人语吴音杂,渔歌楚调酸。

    畏途非好友,怀抱若为宽。

  • 谢蜀王抚问赐药六首・其六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服猛本王政,赐皮书阁中。

    林泉眼如电,文采座生风。

    似可讲周易,宁须唤小空。

    深思避贤者,玄理未能通。

  • 次郑好义纪梦韵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奇材伟人世不作,太息斯文付冥漠。

    承君忽枉纪梦篇,喜极长吟泪交落。

    雄辞璀错迸星斗,险语铿訇飞电雹。

    念我虽知意气真,感君复使情怀恶。

    忆昔与子在京师,玉堂老仙侍帏幄。

    冠盖追趍禁闼深,朝廷尊宠礼数渥。

    声名如雷动天地,震起蛰虫伸屈蠖。

    国有蓍龟民有师,水之海渎山之岳。

    升堂执业集英彦,宝带朱衣杂南朔。

    朽材浪迹偏见怜,绳墨匡持重砻斲。

    子时好脩美文艺,清谈剧辨相娱乐。

    公于多士虽并收,视我与君尤不薄。

    龙骥咸归伯乐厩,天球本出荆山璞。

    要为国家树基址,属望吾人兴礼乐。

    安知垂老万里行,直溯岷江踰剑阁。

    死生契阔恩义乖,音书隔绝道路邈。

    索居卧病东海上,旧德弃捐徒叹怍。

    梦中见公疑尚存,雅度高风俨如昨。

    公之神明在宇宙,陟䧏照临焉可度。

    或乘鸾凤骖麒麟,或奏韶夏陈羽籥。

    钧天清都足豪俊,讲道论文恣欢谑。

    应悲我辈混世尘,俛首颦眉语咿喔。

    独念灵攒客西土,明詺未许归故宅。

    昔蒙召见欲奏论,造次自疑难感格。

    圣君霈泽覃万方,宁使遗骸葬夷貊。

    子文无后善人惧,马迁有书心事白。

    所忧陋拙忝知己,昭雪孤忠负前诺。

    公心岂不望后人,入梦语子意甚确。

    子兄文章极醇雅,典国制作名烜赫。

    为铭功行播遐迩,可配史传垂简策。

    子将继踵绾章绶,便当任此千古托。

    如吾自料乏时才,空言骇世徒宏廓。

    水北山南结茅宇,弟唱兄酬老耕穫。

    著书倘可寓王制,未死尚期明圣学。

    与子他年拟见公,公归应化辽东鹤。

  • 勉学诗・其五

    方孝孺方孝孺 〔明代〕

    蔼蔼桑梓树,迟迟杖履音。

    未瞻父母颜,巳起恭敬心。

    树木手所植,杖履身所任。

    此物犹足重,况彼钟爱深。

    父爱我亦爱,不间兽与禽。

    六亲同骨肉,何以能相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