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途归石门旧居

    李白李白 〔唐代〕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

    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

    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

    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

    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凝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数人不知几甲子,昨夜犹带冰霜颜。

    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

    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

    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 渔翁

    柳宗元柳宗元 〔唐代〕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李白李白 〔唐代〕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

    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梦想。

  • 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刘向 〔两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江南曲四首・其三

    储光羲储光羲 〔唐代〕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 集灵台・其二

    张祜张祜 〔唐代〕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 春日忆李白

    杜甫杜甫 〔唐代〕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西施咏

    王维王维 〔唐代〕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高适高适 〔唐代〕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桮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 三槐堂铭

    苏轼苏轼 〔宋代〕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